学术报告丨动能经济专业未来研究方向初探
发表时间:2025-08-15     阅读次数:     字体:【

动能经济主要研究能源与电力领域有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一个宏观性、综合性的专业领域,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动能经济专业受“动能”一词使用沿革影响,其研究领域主要脱胎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集中在以电力为主的能源经济范畴,同时再结合技术经济学科的专业属性特点,包括能源战略、能源规划、供需预测、市场建设、价格机制、管理体制、监督管控、节能减排、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以及相关方面的政策研究等领域。


近年来,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数智化技术应用、电力改革与电力市场建设、新场景新业态发展等方向作为动能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化。未来,针对这些方向应持续开展深入研究与探索。


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在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已经成为动能经济专业研究的首要方向。未来,动能经济专业研究不仅关注能源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将更加聚焦于如何在各自国情的基础上,在尽量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前提下,实现各自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即从能源供需、能源消费等方面逐步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技术利用与转化,以及相关电力要素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专业研究发展热点。


在大力推动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路径,由理论概念逐步向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迈进,在不断进行技术攻坚与模式创新的同时,各种新型技术和模式的经济性研究也会提上日程。未来,构网型技术将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弱电网地区和“沙戈荒”基地大规模新能源外送地区的技术难题,各类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也将大面积铺开,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等资源将进一步增强灵活调节能力,探索参与电力市场、需求响应、碳交易等多元化商业模式,这些都将涉及动能经济专业的研究领域。


能源转型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都涉及大量的新能源发展政策研究,同时在电力规划与运行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对规划方案实施的影响。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文件,在业内就引起了很大反响,引发了各方对于未来新能源发展政策走向的广泛讨论和交流。


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尤其是分布式与微电网技术发展的必备基础与前提条件,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发展政策走向,继而影响电力规划与运行方式,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步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氢储能等不同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大规模运用和商业化运营推广,储能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研究还会成为动能经济研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数智技术在能源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智能感知与通信技术利用物联网、5G、电力专用通信网络,实现设备实时监控;应用AI调度算法进行负荷预测、故障诊断和调度优化;数字孪生构建电力系统虚拟模型,模拟运行、建设、运维等多阶段状态并优化决策;区块链技术成熟运用,支持分布式能源交易与大数据分析挖掘。


这些数智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对于动能经济专业拓展研究内容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数智化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安全性、伦理性都是动能经济专业的研究发展方向。


能源政策改革与电力市场建设


能源政策是引导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体系,促进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关键所在。因此,未来能源动能经济专业将深入研究各类能源政策的改革与实施效果、潜在影响以及优化路径等问题,这将是动能经济专业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面对着能源领域改革与转型发展期望的逐渐升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仅涉及技术突破,还会深层次影响电力规划与运行方式的变革。未来,在“十五五”期间,电力安全保供还是电力规划与运行的第一要务。“十五五”期间,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的局部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或者水电发电量不足叠加新能源出力间歇性,从而引发高峰时段电力缺口较大的情况,这些都将是动能经济专业可以持续研究的发力点。


新场景新业态发展


能源电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供需关系、政策调控、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动能经济专业将深入研究能源电力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波动机制。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继续推动配电网提质升级,主配微电网在技术上协同融合,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终端综合能源站、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隔墙售电等新场景新业态将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都将成为动能经济专业的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5年7月31日 第8964期 第四版 观察

文章作者:国网能源院三级顾问柴高峰、管理所专家程嘉许、管理所所长魏哲

图片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5年7月31日 第8964期 第四版 观察

 
上一篇:学术报告丨能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下一篇:学术观点丨中国新型储能:从规模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德亚咨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