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交易产品方面,强调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在交易主体方面,指出要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而发电行业作为首批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控排行业,随着碳价波动幅度持续增大及碳配额成交规模不断扩大,叠加未来碳配额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有偿分配比例有序提高等政策逐步实施,或将进一步凸显配额稀缺性,推动碳价走高,《意见》在交易产品与交易主体方面的相关举措,将在盘活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碳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碳金融服务电力行业绿色转型带来重要机遇与发展空间。
以丰富交易产品助力盘活碳资产价值
一是随着碳资产质押登记流程、违约处置等规则的持续完善,将为碳质押、碳回购等工具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保障。碳质押主要针对火电企业持有的碳配额或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主体持有的自愿减排项目(CCER)为基础碳资产进行质押,能够不占用发电企业的传统授信空间,为其提供独立的融资增量,以助力拓宽融资渠道,在不影响其最终履约的前提下,提前兑现其金融价值,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用于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领域布局,形成“减排—碳资产积累—融资—再投资减排”的良性循环。碳回购能够助力盘活碳资产,提升资金流动性,一方面,基于流动补充型回购,为弥补发电企业在燃料采购、运维费用支出等方面面临的短期周转资金缺口,将其持有的碳资产出售给第三方,在约定一定期限后,按出售价格的一定年化利率进行回购,以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基于套期保值型回购,为防范未来碳价下跌导致碳配额资产减值,通过将碳资产出售给银行或资管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并约定未来按固定价格回购,以提前锁定碳资产价值。
二是通过碳债券、碳排放挂钩贷款等工具与电力行业的源端减碳技术、末端固碳技术深度绑定,通过将利率与碳排放强度或总量、热耗或电耗水平以及碳纯度等指标挂钩,在助力企业降低碳排放、提升碳捕集率的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依托碳债券或碳排放挂钩贷款,将募集资金投向发电企业源端的生物质、绿氨、绿氢等掺烧技术或末端的碳捕集、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等低能耗固碳技术,通过设置多级挂钩指标,例如约定达成碳捕集率从85%提升至90%、碳纯度不低于99.5%、项目年碳减排总量不少于20万吨、燃煤机组的供电煤耗降低5%等一项或数项目标,若达标则降低融资票面利率一定基点,实现发电企业降碳动力、降碳投入与降本收益协同,有效激励发电企业降碳积极性。
三是审慎探索依托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碳金融产品,助力平抑碳价剧烈波动,提升碳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在价格发现上,碳期货、碳期权通过对未来碳市场供需进行预判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能提前反映配额总量缩减等政策调整趋势以及碳捕集成本下降等技术进步因素,将长期减排目标、能源结构转型趋势等纳入定价范围,形成更具前瞻性的价格信号,引导碳现货价格向合理区间收敛。在风险规避上,因火电企业发电计划一般定于年初,而碳配额履约清缴则在年末,中间形成的碳价波动将影响履约成本,而碳期货、碳期权能够通过锁定未来碳价,对于存在碳配额盈余、计划在未来出售的企业,通过提前卖出期货合约以锁定出售收益;对于存在碳排放缺口、需在未来采购碳配额的企业,通过提前买入期货合约以锁定采购成本,助力企业将碳价风险转化为固定成本,缓解履约或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2025年8月末,欧盟碳配额的期货成交量已达273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欧盟碳配额现货的成交量仅14.1万吨,现货占比仅0.5%。未来,随着国内碳衍生品逐步试点成熟,发电企业可通过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碳金融产品交易,以助力稳定企业减排预期,为其长期技术投入提供确定性保障,并助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节约履约成本。
以拓宽交易主体助力提升市场流行性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金融单位等非履约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主体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参与程度逐步加深,参与方式更趋多元化,以助力提升碳市场流动性,提升价格发现功能。
欧盟碳市场包括控排企业以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在二级市场引入金融机构作为做市商,以助力保障市场交易效率。根据2024年欧盟碳市场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盟碳市场的二级交易市场上,投资公司和信贷机构参与交易份额占比最高,达56%。在国内,当前部分券商被允许以自营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少数银行通过碳质押、碳托管等间接方式参与碳市场,未来,资金范围或将拓展至受托资金等更大范畴,以银行、证券、资管、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或将陆续直接参与碳交易,在获取碳市场交易资质后,依托自营资金或受托管理资金通过杠杆交易、保证金交易等方式助力扩大交易量,并能够为发电企业提供做市报价、市场对冲、交易撮合、套期保值等服务,助力发电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与操作风险,提升交易效率,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
作者:国网能源院财审所初级研究员王旭鹏内容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5年9月29日 第四版:观察